自从西安3位研究生卖烤鱿鱼微博发布后,就引来了广泛地热议。许多网友人表示支持,说这是个人择业观的理性改变;但也有人表示反对,认为研究生靠烤鱿鱼为生,是浪费教育资源,甚至还有人怀疑他们是在作秀。就连传统媒体,也就此发出“你怎么看”的提问。
这类事情引起关注,继之引发社会热议,一般存在几个特点——首先是身份差别大,其次是专业距离远。也就是说,当事人的身份和其所操持的工作,有着十分明显的反差。反差越大,越能吸引眼球,越能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而报道之后,又越能引起受众的议论。陆步轩卖猪肉,苏黎杰刷油漆,还有三研究生开店卖烤鱿鱼,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如果陆步轩不是北大学中文的,苏黎杰不是北大学环境的,他们卖肉、刷油漆,谁会在意啊?同样,三位买烤鱿鱼的研究生,两个是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一个是机械电子专业,都和烤鱿鱼相去甚远,所以才会引来大相径庭的议论。
议论热烈、褒贬不一,说明在价值判断和人才评价方面,社会有根深蒂固的成见。比如“学而优则仕”,就是大家大都认可的尺度。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一个人不算人才不算成功,就会是普遍的认同,甚至还会被看成是社会的另类。陆步轩操刀卖肉,尽管身价早过百万,过着相对舒适的日子,但在他的深意识里,仍然把自己看做是“反面教材”,声称他“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陆步轩4月11日北大演讲)足见社会成见,到了何种难以逆转的地步。
成见往往还是偏见。诚如北大校长所言,“北大学生可以做国家主席,可以做科学家,也可以卖猪肉。”“从事一些比较细微的工作,并不影响这个人有崇高的理想”。在大学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时代,尤其是本科生与研究生成倒金字塔结构的时候,还要固守僵化的理念,认为学而优“不仕”,就是大逆不道,未免守旧得有些离谱。再说,事物原本就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有一般也有特殊,人和人不尽相同。一个模式一条道路,肯定也是行不通的。
所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就业观,才是正确的认知。才不致使人才评价,走向越来越窄的歧路。亦因此,社会对待上述现象,理应跳出价值判断的怪圈,秉持宽容接纳的态度,毋需过度关注和过度阐释,让其成为舆论的热点。如果说卖烤鱿鱼是择业观的理性转变,那么将来不卖了呢?如果说专业不对口就是教育资源浪费,那么“当主席”和“卖猪肉”都是浪费,怎么没见对当主席说三道四的呢?何况,三个研究生目前尚处“在读”阶段,卖烤鱿鱼仅仅相当于勤工俭学,未必就是将来就业的选择,有什么必要过度解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