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山东选调面试热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站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高度,着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明确提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反映了我们党鲜明的文化立场和价值取向。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建议》精神,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切实把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深刻认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意义
文化既是凝聚力量的精神纽带、推动发展的重要支撑,又直接关系民生福祉、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没有文化大繁荣,就没有现代化强国;没有文化幸福感,就没有高品质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摆在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精神,充分认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性紧迫性。
更好保障人民文化权益,迫切要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根本宗旨、执政理念,在文化领域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担当起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责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快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满足感不断增强。同时也应当看到,随着时代进步和实践发展,人们的平等意识、公平意识、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对实现包括文化权益在内的各方面权益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着力增进人民文化福祉,使人民文化权益得到更充分、更切实的保障。
更好适应人民改善生活品质新期待,迫切要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越丰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就越突出。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改善生活品质的愿望更加强烈,享有更丰富、高品位文化生活的期盼日益高涨。可以说,文化已经成为衡量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尺度,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缺不缺、够不够”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好不好、精不精”问题越来越凸显,高水平文化服务相对缺乏。这就需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眼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更好补齐文化发展短板弱项,迫切要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城乡区域文化共繁荣,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践要求和重要目标。近年来,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取得长足进步,面向基层的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贫困地区文化面貌大为改观,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水平明显提高。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博物馆3410个,公共图书馆3189个,文化馆3325个;近55万个行政村(社区)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占比95.46%;2176个县(市、区)建成文化馆总分馆制,2155个县(市、区)建成图书馆总分馆制,分别占比89.47%、91.9%;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1%、99.4%。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城乡、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差距依然较大,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基层文化设施利用不充分、文化服务效能不够高等问题仍然突出。这就需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和“软件”建设,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加快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着力推出更多文艺精品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文艺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我国文艺事业呈现出积极向上、欣欣向荣的生动局面,文艺创作生产能力明显提升,优秀文艺作品持续涌现,特别是围绕一些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了许多质量上乘、脍炙人口的好作品。从电影来看,2019年生产电影1037部,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7亿多,票房收入642亿多元,其中47部电影票房过亿元。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人民群众对文艺的需求越来越高,文艺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弘扬中国精神、构筑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更加自觉地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努力提供更多群众喜爱的精神食粮。提高质量是文艺作品的生命线,要坚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大力推进文艺创新,营造良好文艺生态,着力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经典佳作,不断筑就新的文艺高峰。文艺越贴近现实、观照现实,就越充满生机活力,越广受群众欢迎。要切实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把准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更加主动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当代中国伟大实践、人民群众火热生活中开阔艺术视野、开掘创作题材,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媒体是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呼声的主要渠道,也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应运而生,媒体领域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给新闻舆论工作、人民生产生活带来深远影响。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体制机制、平台阵地、管理流程、人才技术等融合程度日益加深,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提高。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深入把握信息化社会和全媒体时代发展新趋势,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的方针,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加大统筹指导和组织协调力度,不断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努力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要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坚持移动优先,加快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是推动基层媒体融合发展的主要抓手,目前全国已经建成2200多个,要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使之成为面向基层的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更好地引导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
目前,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发展的历史阶段。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是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发展不充分问题的迫切需要。
要把农村文化建设同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效衔接起来,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要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继续发挥文化扶志、扶智的重要作用,保持对脱贫地区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总体稳定,不断提高脱贫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向特殊群体倾斜。同时,要改进完善运行机制,推动“群众点单”和“政府买单”更好对接,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健全机制、搭建平台,把“送”文化和“种”文化结合起来,增强农村的文化“造血”功能。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要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实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有效覆盖。要加强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推进国家版本馆、国家文献储备库、智慧广电等工程,强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带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不断达到新水平。
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在更大范围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和多种基础资源库、数据库建设成效明显,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长廊、数字艺术展示厅等大量涌现,为广大群众提供了越来越多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
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多点突破、快速发展,正在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势头日益强劲,特别是我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步伐加快,新型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互联网普及率和用户规模大幅攀升,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面临着极好机遇,具备许多有利条件。要紧紧抓住这一重要契机,更加重视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努力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要打通各层级公共文化数字平台,打造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群,构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服务网络。要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重点工程建设,把服务城乡基层特别是农村作为着力点,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让人们更有效、更公平地分享公共文化服务。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命脉,是滋养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深厚源泉。现在,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时尚,人们越来越注重从中寻求思想上的启迪、精神上的熏陶、道德上的感召。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使之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文物、古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要切实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厘清“源”与“流”,讲清“古”与“今”,特别是要紧密结合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开掘深挖,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和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目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就有55个,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达40项。要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更好地传承和延续历史文脉。要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继承发展历史文化、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一项创造性举措,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统筹推动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着力挖掘和展示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文化精神,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新辉煌不断注入新动力。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SRuZdh4YUEXMVJ66FfOCA